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及核废水储罐 新华社
日本政府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数百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排放将在两年左右开始。日方这一决定无视核废水对海洋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在缺乏充分科学依据、国际监督和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将废水排入大海,引发日本国内外强烈质疑。
“东移东扩”对海洋环境影响难以估量
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核反应堆持续的冷却措施产生了大量核废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者东京电力公司(TEPCO)表示,到2022年秋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共可储存137万吨废水的储水箱将会满,厂区将没有地方再建造新的储水箱。
随着核废水储存量接近饱和,数百万吨的核废水已成为核事故处理的一大负担,而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存在泄漏风险。今年2月13日,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3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53个储水罐错位。东京电力和日本政府监管部门均表示,地震对核电站没有影响,但随后从福岛县附近海域捕获的一种鱼被发现放射性物质超标,这也是大约两年来福岛附近捕获的鱼第二次被发现放射性物质超标。
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将核废水进行过滤稀释后排入海洋,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否得到有效过滤、核废水排放如何监管等疑问,却难以让外界放心。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中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尽管东电此前宣称利用一种名为“多核素去除设备”的过滤设施可以滤除核废水中的62种核物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专业人士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与一般核电站正常运行时排放的废水不同。由于一直与堆芯熔毁的核燃料接触,其所含放射性物质极其复杂,能否将这些放射性物质完全滤除令人怀疑。在缺乏公开透明的国际监督下,排入海洋的福岛核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是否超标难以核实。
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日方设想的应对福岛核事故的时间表,受损核反应堆的清理工作至少要到2041年至2051年才能完成。这意味着,堆积的核废水还将继续排入大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无视质疑和批评
日本政府这一决定遭到国内外广泛质疑和批评。日本水产联合会会长岸宏志表示,日本政府这一决定“令人十分遗憾和无法容忍”,表示强烈抗议。包括福岛县在内的日本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都表示深切担忧,认为核废水排入海洋将危害沿海渔业,给当地食品安全形象带来新的损害。
日本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党魁枝野幸男10日表示,日本政府的做法完全无视福岛民众的呼声,日本政府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决定令人无法接受。
12日,日本环境组织“日本之友”等多个市民团体向经济产业省提交了一份有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约6.4万个签名的反对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请愿书。日本市民团体原子能市民委员会11日也发表抗议声明称,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福岛地区环境,绝不会允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排放放射性物质。
日本放送协会去年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反对”或“比较反对”将过滤后的核废水稀释至国家标准后再排入大海。《朝日新闻》今年1月初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55%的受访者反对将处理过的核废水排入大海。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储罐 新华社
10 年后放射性物质扩散至所有海洋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2012年,日本原子能安全局按照国际核事件等级将福岛核事故定为7级,与上世纪80年代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级别相同。福岛核电站废水的妥善处置事关国际公众利益和周边国家的切身利益。日本政府排放核废水的决定不仅遭到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也面临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
分析人士指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规则,成员国有义务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海洋污染,并及时向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报告和披露核污染信息和应对措施。但日本迄今的做法要么掩盖,要么回避主要问题,没有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建立起真诚的沟通机制。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所制作的核废水排放模型动态图像显示,福岛沿岸有强烈的洋流,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部分海域,10年后将扩散至全球所有海洋。
韩国政府13日表示,强烈要求日本采取切实措施,保护韩国国民安全,防止海洋环境受到损害。韩国民间环保组织“环境运动联盟”能源气候局局长安在勋表示,解决核废水问题还有其他办法,日本强行决定排放令人担忧。
(新华社)
专家解读
日本核废水排入海洋会对你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刚
核废水排入海中,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真的会像日本当局宣称的那样,经过过滤稀释后,不会污染海洋吗?对此,一位中国海洋科学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平洋将成为重污染区域,日本的行为不可接受。
核、生物和化学专家
放射性污染无法完全消除
东京电力公司向外界表示,排放的核废水将经过精密的过滤过程,去除除氚以外的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废水还将经过处理,将氚浓度稀释至日本国家标准的1/40,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
记者从绿色和平核生化专家处了解到,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完全去除核废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而稀释“氚”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了核废水的放射性污染。有些同位素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其衰变周期可达数十万年。
国际上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过处理后装入大型罐子深埋地下,二是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投放到选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其中,将核废料埋入永久性处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安全的核废料处置方式。
海洋环流专家
核废水排放200天后将抵达我国海域
海洋环流与涡旋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更新表示,按照洋流规律,这些核废水最终会扩散到全球各地。
他说,核废水从福岛排入海中后,首先会在日本东海岸遭遇黑潮流。黑潮流又称“日本暖流”,是西北太平洋最强的暖流。在黑潮流的影响下,核废水会一路被输送到东方。然而,在黑潮流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回流现象,同时会遭遇太平洋上的巨大涡旋——中尺度涡旋。在回流和涡旋的共同作用下,污染物会被输送回西方,抵达我国台湾岛东北部地区。再次受到黑潮流的影响,会向北流向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对我国造成直接的海洋污染。
陈更新称,由于台湾岛的阻碍,核废水到达我国南海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最终将影响南海地区。
此外,持续排放的核废水将在两到三年内到达东太平洋,也就是美国和加拿大海域,并最终进入整个太平洋的环流系统。这些核废水将在赤道洋流系统的推动下,继续向西流入印度洋。在印度洋环流的影响下,核废水污染物将从印度洋西南角的南非海域进入大西洋,最终对全球海洋生态造成污染。
“大概再过200天,核废水就会到达我们东海,再过几年,太平洋就变成污染严重的地区了。”陈更新说。
陈更新称,人类从未向海洋排放过核污染物,会造成多大影响仍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未知、危险的行为,我们必须保持严谨、谨慎的态度,因此日本的决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海洋渔业专家
核污染或通过食物链重返人类餐桌
海南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洋渔业专家表示,强烈反对日本政府排放核废水,这将给全世界带来严重后果。他表示,核废水进入海洋后,将直接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专家认为,核废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会长期残留在海洋生物体内,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并积累,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胜军表示,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后,我国海洋部门曾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从当时的监测结果来看,对我国管辖海域没有影响。但日本此次一旦实施排放行为,就需要持续监测。他认为,排放区附近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定居生物,会更容易受到核污染,而海洋生物富含污染物后,通过食物链,人类也会成为受害者。未来这些可能产生的危害,需要持续监测评估。
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废水中含有锶90、放射性氚、碳14、碘129、钴16等放射性同位素。东京电力公司的多核素去除设施水处理技术无法去除放射性氚或碳14,也无法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
焦点问题
日本为何急于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对中国有何影响?
日本为何如此急于将核废水排入海洋?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将造成哪些影响?此次事件给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哪些启示?羊城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核能科学与工程教授蔡洁瑾。
问:什么是核废水?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
答:核废水是指核电站等核设施产生的具有一定放射性的废水,正常核电站也有核废水。通常处理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可排放水。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其他核废料被送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国际上通行的可排放水处理方法是将其排入海洋。排放前必须符合国际能源署和所在国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将其对环境的危害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问: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这么急于将其排入大海?
答:日本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与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核废水有着本质区别,其核废水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福岛核事故后,需要不断注入冷却水,冷却仍在释放衰变余热的堆芯;二是由于事故原因,反应堆受损不完整,大量放射性物质从反应堆中泄漏,进一步污染周边地区。
由于目前反应物质的状态不明,无法有效处理,因此暂时只能储存在罐内。这也是为什么福岛的海滩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储水罐。这也是日本目前急于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的主要原因——储水罐和放置它们的地方开始不足,而核废水的数量每天还在以数百吨的速度不断增加。
问:日本排放核废水对中国有何影响?
答: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日本海流、千岛海流和北太平洋海流的交汇处,从洋流方向粗略分析,核废水不仅可能影响日本,还可能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国家或地区。
理论上中国大陆沿海受影响会相对较小,因为福岛的排放点在日本东海岸,处于日本洋流的末端,核废水会顺着洋流绕过北太平洋,到达中国台湾附近,再加上我国内陆河流均向中国大陆沿海注入水资源,强大的气压差形成天然的水屏障,所以影响相对较小。
问:此次事件给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什么教训?
答:日本政府在未用尽一切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当前的全球环境治理需要一种新秩序,一种强调责任的新秩序,需要妥善处理国内外的疑虑和反对,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实现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通讯员华宣